西工要闻 INDEX

当前位置: 首页 > 西工要闻 > 正文

【教育工作大会】特色铸魂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4-01-09 点击: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五年来,开云app登录入口-开云(中国)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活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效果明显。

多措并举,招生规模与质量协同增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质的生源质量在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中尤为重要。五年来,学校依托兵工背景,紧扣学科主线,统筹资源配置,深化“四位一体”招生宣传布局,多渠道申请增加博士、硕士招生计划,招生规模大幅提升,生源结构显著改善。

五年来,博士研究生计划提升68.89%;硕士研究生计划提升74.55%;“推免生”计划提升277.78%,“国防科工招生单位接收外校推免生”专项名额取得突破。博士研究生应届生源录取提升237.50%,非定向全脱产生源录取提升270.00%;硕士研究生一志愿上线提升356.05%,优质生源录取提升117.06%;“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主干学科录取人数始终保持在85%以上。

保运行提质量,教育教学成果丰硕

2023年,学校研究生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赛一等奖,在第二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一等奖获奖数位居全省第2,陕西省第七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展高质量成果A档数位居省属高校第1,获省学会研究生特等奖等教学成果奖3项,首次组建校内中小企业研发部10余个等一系列成绩的取得,都反映出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取得的成效。

五年来,学校不断夯实“五育并举”理念,构建产业认知前置课、德智并重专业课、体美兼修素养课、校企联合实践课“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优质研究生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100%全覆盖,并融入兵工要素。

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设立专项培育、推广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和教学团队5个;入选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案例13个;获批省级优秀教材2部;获批省级、国家学会和省学会教改项目14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取得突破;获省级及省学会研究生教学成果奖8项,省学会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取得突破。

学校持续加强培养基地建设,设立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专项以及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建立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校级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内中小企业研发部98个,累计联合培养学生3200余名;学科竞赛参与度和获奖数双提升,获国家级奖214项、省级奖370项,学校多次获评全国竞赛优秀组织单位(最佳组织单位)、省级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入选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综合贡献力、规模贡献力、质量贡献力三个指标TOP100榜单。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高水平产出显著提高

高水平产出是衡量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学校在解决“如何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水平”和“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的同时在提高高水平产出上不断探索,持续发力。

实施导师水平提高计划,持续开展导师队伍建设。五年来,学校组织导师参加教育部、教育厅以及我校“知行讲坛”系列活动187次,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次;依据“一院一策”制定导师增聘细则,共新增博导93名,硕导395名,现共有导师904名。同时严格过程管理,通过建立校-院-师学位论文质量监控体系,狠抓论文质量;制定激励办法,促进研究生高水平成果产出。

五年来,我校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34篇,其中在SCI一区、二区发表180篇,授权发明专利34项。获评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实现了突破;获中国兵工学会“2020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篇,是该年度唯一提名奖;获中国电子学会“2021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优秀奖”1篇,是省属高校唯一获奖论文;获中国复合材料学会“2022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篇,我校作为报送单位是唯一获奖的省属高校。

五级联动建设“一体五维”育人体系,服务学生全过程全方位

学校不断完善学校、学院、导师、辅导员、学生骨干“五级联动”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学业预警制度,构建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夯实研究生辅导员责任;激励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构建思政教育新机制,增强使命意识;优化研究生资助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以文化人”品牌,传承“西工精神”;筑牢新阵地,加强网络教育;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担当等五个维度搭建育人体系,育人成效突出。

硕士研究生郑浩被《人民日报》选为省属高校唯一研究生代表,刊登至全国100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代表名录,卢朝被选为陕西省“青春榜样团”成员,作为唯一硕士生代表在宣讲会发言。学校建立了研究生就业信息网与“XATU研究生云就业”两端协同平台,入驻云平台企业达到十万家;建立首个“引才工作联络站”,地方政府设置专项资金加以支持;创建“就业-学科发展-就业”新模式,以就业反向助推学科发展,进一步促进就业,良性循环谋发展。

优势特色引领促交叉融合,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高精尖科技领域的竞争逐渐白热化,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尤其是为国防事业培养优秀人才,学校依托优势和特色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

材料科学、工程学和化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取得显著进步;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等4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学校入选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光学工程学科再次入选陕西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积极推动博士点培育工程,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新增和撤销部分学位点;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主干,学术为引领,以技术高关联度为依据,以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为手段,实现学科间有效交叉融合。开展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通过运行有效的组织模式,引育高层次人才,把学术能力强、知识相关联、不同年龄层次的骨干力量聚集在一起,承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目前遴选出19个团队进行重点培育和支持,光电信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引,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贡献力量。